近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正式釋出。《意見》明確提出,我國將從基礎制度建設、市場設施建設等方面發力,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
《意見》引發輿論廣泛關注,很多人心生疑問:我們現在能夠隨時隨地購買各地商品,大市場不是已經形成了嗎?為什麼還要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呢?基於普通消費者的角度,購買大部分消費品,地域、時間等確實不再是困擾因素了,但如果將視野範圍投向全部要素市場、資源市場、服務市場以及商品市場,就會發現情況實則不然。
一般而言,市場有兩個主要組成部分,一是市場參與者,二是市場規則。如果說合格的市場參與者奠定了發展的基礎,那麼明確公平的市場規則則促進著市場發展的繁榮。經過多年治理,國內市場執行機制穩中向好,但市場參與者的主體秩序、市場規則的完善程度仍然存在短板。比如,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存在不正當干預、隱性壁壘門檻等問題,一些地方的保護主義政策犧牲了全域性效率,影響了市場功能及規模效益的發揮。
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支撐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巨大優勢之一。而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就是要在全國範圍內,建設一個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基礎設施高標準聯通,要素、資源市場以及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同時監管公平統一,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進一步規範的大市場。這是暢通供需迴圈、產業迴圈、市場迴圈的重要舉措,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好比一個能夠在錦標賽摘金奪銀的運動員,正在查缺補漏、苦練內功,力爭在奧運賽場獲得佳績。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也是應對外部不確定性風險、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依託。如今,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國博弈日趨激烈,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國內一些長期存在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趨於顯性化。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吸引各種資源要素加速匯聚,最佳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為我們以自身最大的確定性來抵禦外部不確定性提供了很好的支撐。另一方面,加快建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利於推動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促進要素跨境自由有序安全便捷流動,形成對全球先進資源要素的強大引力場,助力我國在國際競爭和合作中取得新優勢。
黨中央高度重視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工作,此番《意見》出臺,是對十四五規劃相關任務的具體落實,也進一步吹響了改革的號角。接下來,需要有關部門圍繞六個方面改革任務,將“大目標”拆解為“小目標”,進一步明確階段性工作重點。這個過程中,有必要探索研究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標準指南。對積極推動落實、取得突出成效的地區給予激勵,激發地方調整利益格局的主動性;動態釋出不當干預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問題清單,著力解決不當市場干預和不當競爭行為問題。
總的來說,這項重大戰略部署是推動國內市場由大到強轉變的戰略安排,也將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股浩蕩東風。
(作者系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